数据结构与算法--聊聊那些常见的排序算法
2020/5/24 23:26:38
本文主要是介绍数据结构与算法--聊聊那些常见的排序算法,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前言
在开发中会经常用到排序,经常用到排序比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等。
那什么是排序呢?这个其实都很熟悉了,其实排序还分为内排序和外排序
内排序:在排序整个过程中,待排序的所有记录全部被放置在内存中
外排序:由于排序的记录个数太多,不能同时放置在内存,整个排序过程需要在内外存 之间多次交换数据才能进⾏。
常用的是内排序。接下来聊聊常见的排序算法。 在排序的过程过程中进行比较,然后交换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可以先设计一个公共的交换函数,利用哨兵思想来设计一次数据结构,第0个位置不做数据存储,作为哨兵或者临时遍历使用,具体代码如下: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int Status; // 排序算法数据结构设计 #define MAXSIZE 10000 typedef struct { // 用于存储要排序数组,r[0]用作哨兵或临时变量 int r[MAXSIZE+1]; // 用于记录顺序表的长度 int length; }SqList; // 常用交换函数 // 交换L中数组r的下标为i和j的值 void swap(SqList *L,int i,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 打印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L.r[i]); printf("%d",L.r[i]); printf("\n"); } 复制代码
1.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交换排序,两两比较相邻记录的关键字,如果反序则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
在冒泡排序的实现时,可能会写成下面的形式:
//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初级版本) void BubbleSort0(SqList *L){ int i,j; for (i = 1; i < L->length; i++) { for (j = i+1; j <= L->length; j++) { if(L->r[i] > L->r[j]) swap(L, i, j); } } } 复制代码
其实上面的代码严格的来说并不是冒泡排序,是对顺序表L进行交换排序,因为并不满足两两比较,所以对其进行改进,如下:
// 冒泡排序-对顺序表L作冒泡排序(正宗冒泡排序算法) void BubbleSort(SqList *L){ int i,j; for (i = 1; i < L->length; i++) { // ✅ j是从后面往前循环 for (j = L->length-1; j >= i; j--) { // 若前者大于后者(注意与上一个算法区别所在) if(L->r[j]>L->r[j+1]) //交换L->r[j]与L->r[j+1]的值; swap(L, j, j+1); } } } 复制代码
其实,还可以对冒泡排序进行优化,如果这个数据交换一次时,是有序的,那么后面的比较是重复无意义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值来标记是否有序。
// 冒泡排序-对顺序表L冒泡排序进行优化 void BubbleSort2(SqList *L){ int i,j; // flag用作标记 Status flag = TRUE; // i从[1,L->length) 遍历; // 如果flag为False退出循环. 表示已经出现过一次j从L->Length-1 到 i的过程,都没有交换的状态; for (i = 1; i < L->length && flag; i++) { // flag 每次都初始化为FALSE flag = FALSE; for (j = L->length-1; j>=i; j--) { if(L->r[j] > L->r[j+1]){ //交换L->r[j]和L->r[j+1]值; swap(L, j, j+1); //如果有任何数据的交换动作,则将flag改为true; flag=TRUE; } } } } 复制代码
2. 简单选择排序
简单排序算法:就是通过n-i
次关键词比较,从n - i +
个记录中找到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1<i<n)
个记录进行交换。
i=1, min=2
,然后和第一个记录交换,得到如下:
然后,i=2, min = 9
,和第二个记录交换:
依次类推,进行比较,最终完成排序。
代码实现:
// 选择排序--对顺序表L进行简单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SqList *L){ int i,j,min; for (i = 1; i < L->length; i++) { //✅ 1.将当前下标假设为最小值的下标 min = i; //✅ 2.循环比较i之后的所有数据 for (j = i+1; j <= L->length; j++) { //✅ 3.如果有小于当前最小值的关键字,将此关键字的下标赋值给min if (L->r[min] > L->r[j]) { min = j; } } //✅ 4.如果min不等于i,说明找到了最小值,则交换2个位置下的关键字 if(i!=min) swap(L, i, min); } } 复制代码
3. 直接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如上图:
- 循环将
i
从第二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待排序元素 - 判断当前待排序元素是否小于其前一个元素(
i-1
),小于,则参与插入排序 - 使用临时遍历变量temp,存储待排序元素,(在本次循环中
temp = 3
) - 循环遍历,找到第二个元素之前,能插入的位置,判断依据是从
i-1到0
这个空间,满足L->r[j] > temp
, 则将L->r[j+1] = L->r[j]
- 找到元素
5 > temp
, 需要把5往前⾯面移动,覆盖元素3
r[0]
不大于temp
则j层循环结束. 目前 j = 0
7. 此时需要把 3
覆盖到j=1
的位置,但是由于j
退出循环时等于0
, 所以是r[j+1] = temp
最终完成本次循环,如下:
然后依次i++
,参照上面的步骤,最终完成排序。具体实现如下:
//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 void InsertSort(SqList *L){ int i,j; //L->r[0] 哨兵 可以把temp改为L->r[0] int temp=0; //假设排序的序列集是{0,5,4,3,6,2}; //i从2开始的意思是我们假设5已经放好了. 后面的牌(4,3,6,2)是插入到它的左侧或者右侧 for(i=2;i<=L->length;i++) { //需将L->r[i]插入有序子表 if (L->r[i]<L->r[i-1]) { //设置哨兵 可以把temp改为L->r[0] temp = L->r[i]; for(j=i-1;L->r[j]>temp;j--) //记录后移 L->r[j+1]=L->r[j]; //插入到正确位置 可以把temp改为L->r[0] L->r[j+1]=temp; } } } 复制代码
空间复杂度: O(1)
时间复杂度: O(n2)
4.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思想:在插入排序之前,将整个序列调整为基本有序,然后再对全体序列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那么怎么将序列调整为基本有序呢? 希尔排序是把记录按照下标的一定增量分组,对每组直接使用插入排序, ;随着增量逐渐减少,每组包含的关键字越来越多,当增量减为1时,整个序列被分为1组,算法终止。
假设,有下面的一组序列,按照希尔排序的原理,对其进行分组:
初始化增量为increment = Length / 2 = 5
,每组对应不同的颜色,即分为{8,3},{9,5},{1,4},{7,6},{2,0}
五组,然后对每组进行插入排序,那么此时3、5、6、0
,这些小元素会被调整到前面。
然后缩小增量(第一次循环增量为5),increment = increment / 2= 5/2 = 2
,增量为2
,即数组被分为两组:{3,1,0,9,7} {5,6,8,4,2}
然后对这2个序列进行直接插⼊排序,结果为:{0,1,3,7,9} {2,4,5,6,8}
,最终结果如下:
然后缩小增量(第二次循环增量为2),increment = increment / 2= 2/2 = 1
,增量为1
,即数组被分为一组,对这个序列直接进行插入排序如下,最终完成排序。
思路(伪代码):
1. 初始化增量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2. 开始循环,对序列根据增量进行分组,每组进行插入排序,当增量大于1时结束循环 3. 增量序列 = 增量序列/3 + 1 4. 循环每个分组,判断分组中,是否需要交换,需要则按照插入排序交换对应位置的元素。 复制代码
// 希尔排序 void shellSort(SqList *L){ int i,j; // ✅ 初始化增量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int increment = L->length; //0,9,1,5,8,3,7,4,6,2 // ✅ 开始循环,当increment 为1时,表示希尔排序结束 do{ // ✅ 增量序列 increment = increment/3+1; // ✅ i的待插入序列数据 [increment+1 , length] for (i = increment+1; i <= L->length; i++) { // 如果r[i] 小于它的序列组元素则进行插入排序,例如3和9. 3比9小,所以需要将3与9的位置交换 // ✅ 判断,然后进行插入排序 if (L->r[i] < L->r[i-increment]) { // 将需要插入的L->r[i]暂时存储在L->r[0].和插入排序的temp 是一个概念; L->r[0] = L->r[i]; // 记录后移 for (j = i-increment; j > 0 && L->r[0]<L->r[j]; j-=increment) { L->r[j+increment] = L->r[j]; } // 将L->r[0]插入到L->r[j+increment]的位置上; L->r[j+increment] = L->r[0]; } } }while (increment > 1); } 复制代码
5. 堆排序
堆是具有一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
- 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者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大顶堆
- 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者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
如果按照层寻遍历的方式给结点从1开始编号,则结点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堆排序就是利用堆(假设选择大顶堆)进行排序的算法,其基本思想如下:
- 将待排序的序列构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最大值就的堆顶的根节点,将其有堆数组的末尾元素交换,此时末尾元素为最大
- 然后将剩余的
n-1
个序列重新构成一个堆,这样就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大值, 如此重复执行,就能得到⼀个有序列
接下来以序列{4,6,8,5,9}
为例,详细的分析一下:
- 构造初始堆,将给定⽆序列构造成一个⼤顶堆(一般升序采⽤大顶堆,降序采用小顶堆) A. 给的无序序列结构如下:
B.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叶子结点不用调整),第一个非叶子结点2
结点2上数据 6 大于左子树结点数据5,小于其右子树结点数据9,所以要将9 和 6 互换。
C. 找到第二个非叶子结点4
,从[4,9,8]
中找到最大的进行交换。
D. 因为4
和9
的交换,导致【4,5,6】
结构混乱,不符合大顶堆条件,需要继续调整,交换4
和6
。至此,经过上面的调整,我们将无序列 调整成⼀个⼤顶堆结构。
-
将堆顶元素和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A. 将堆顶元素9和末尾元素4交换,此时末尾元素9,将不参与后续排序
B. 重新调整结构,使其继续满⾜堆定义 从[ 4, 6 , 8]
中找到最大的,4
与8
进行交换. 经过调整得到大顶堆C. 再将堆顶元素
8
与末尾元素5
进行交换,得到第⼆大元素8
,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进行调整交换,最终得到如下的有序序列
堆排序思路
- 将无需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根据升降序,选择构建大顶堆或者小顶堆(升序,大顶堆,降序,小顶堆)
-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将最⼤元素或者最小元素“沉”到数组末端
- 重新调整使之满足堆定义,继续交换堆顶和当前末尾元素;反复,直到序列有序
在构建大顶堆时,从最后一个非叶子开始,由于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其结点按层序编号,对任⼀结点i (1 ≤ i ≤ n)
有:
- 如果
i=1
,则结点i
是⼆叉树的根. 无双亲结点。 如果i > 1
,则其双亲是结点[ i / 2 ]
- 如果
2i > n
,则结点i
⽆左孩子 (结点i
为叶⼦结点), 否则左孩⼦子是结点2i
- 如果
2i + 1 > n
,则结点i
⽆右孩子; 否则其右孩⼦子是结点2i+1
接下来实现一下大顶堆调整函数:
// 大顶堆调整函数 void HeapAjust(SqList *L,int s,int m){ int temp,j; //1. 将L->r[s] 存储到temp ,方便后面的交换过程; temp = L->r[s]; //2. //因为这是颗完全二叉树,而s也是非叶子根结点. 所以它的左孩子一定是2*s,而右孩子则是2s+1 for (j = 2 * s; j <=m; j*=2) { //3. ✅判断j是否是最后一个结点, 并且找到左右孩子中最大的结点; //如果左孩子小于右孩子,那么j++; 否则不自增1. 因为它本身就比右孩子大; if(j < m && L->r[j] < L->r[j+1]) ++j; //4. ✅比较当前的temp 是不是比较左右孩子大;如果大则表示我们已经构建成大顶堆了,跳出循环 if(temp >= L->r[j]) { break; } //5. ✅小于,则将L->[j] 的值赋值给非叶子根结点 L->r[s] = L->r[j]; //6. ✅将s指向j; 因为此时L.r[4] = 60, L.r[8]=60. 那我们需要记录这8的索引信息.等退出循环时,能够把temp值30 覆盖到L.r[8] = 30. 这样才实现了30与60的交换; s = j; } //7. ✅将L->r[s] = temp. 其实就是把L.r[8] = L.r[4] 进行交换; L->r[s] = temp; } 复制代码
堆排序实现:
// 堆排序--对顺序表进行堆排序 void HeapSort(SqList *L){ int i; //✅ 1.将现在待排序的序列构建成一个大顶堆; //将L构建成一个大顶堆; //i从length/2.因为在对大顶堆的调整其实是对非叶子的根结点调整. for(i=L->length/2; i>0;i--){ HeapAjust(L, i, L->length); } //✅ 2.逐步将每个最大的值根结点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并且再调整成大顶堆 for(i = L->length; i > 1; i--){ //✅ 将堆顶记录与当前未经排序子序列的最后一个记录进行交换; swap(L, 1, i); //✅ 将L->r[1...i-1]重新调整成大顶堆; HeapAjust(L, 1, i-1); } } 复制代码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堆排序是就地排序,空间复杂度为常数:O(1)
6.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排序,它的原理是假设初始序列含有n
个记录,则可以看成n
个有序的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的长度为1
,然后两两合并,得 到[n/2]
个长度为2
或1
的有序子序列。再两两归并,如此重复,直到得到一个长度为n
的有序列为此,这种排序方法称为2路路归并排序
如下图,将序列依次拆分为长度为1
的子序列
,然后在两两归并,得到四个长度为2
的有序序列,然后再两两归并,得到2个长度为4
的有序序列,再归并为一个有序序列。
接下来分析一下归并排序的执行流程:
假设对下面的一个无序序列进行归并排序
首先low = 1,hight = 9
,求得mid = (low + hight)/2 = 5
,然后将原序列拆分为下面两个序列,
然后对[low-mid]
和[mid+1-hight]
的两个序列递归拆分,最终拆分为长度为1
的子序列。
然后开始两两合并。
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最后两个子序列的合并:
-
第一次循环,
SR[i] = SR[1] = 10
与SR[j] = SR[6] = 2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i]
;此时i++, k++
,那么如果是
SR[i] > SR[j]
的话,将SR[j]
存储到TR[k]
这个数组。就是j++, k++
第一次循环结束:i = 2,m = 5,j = 6,n = 9
-
第二次循环,
SR[i] = SR[2] = 30
与SR[j] = SR[6] = 2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j]
;此时j++, k++
,第二次循环结束:
i = 2,m = 5,j = 7,n = 9
-
第三次循环,
SR[i] = SR[2] = 30
与SR[j] = SR[7] = 4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i]
;此时i++, k++
,第三次循环结束:
i = 3,m = 5,j = 7,n = 9
-
第四次循环,
SR[i] = SR[3] = 50
与SR[j] = SR[7] = 4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j]
;此时j++, k++
,第四次循环结束:
i = 3,m = 5,j = 8,n = 9
-
第五次循环,
SR[i] = SR[3] = 50
与SR[j] = SR[8] = 6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i]
;此时i++, k++
,第五次循环结束:
i = 4,m = 5,j = 8,n = 9
-
第六次循环,
SR[i] = SR[4] = 70
与SR[j] = SR[8] = 6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j]
;此时j++, k++
,第六次循环结束:
i = 4,m = 5,j = 9,n = 9
-
第七次循环,
SR[i] = SR[4] = 70
与SR[j] = SR[9] = 8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i]
;此时i++, k++
,第七次循环结束:
i = 5,m = 5,j = 9,n = 9
-
第八次循环,
SR[i] = SR[5] = 90
与SR[j] = SR[9] = 80
进⾏比较。SR[i] > SR[j]
,那么将TR[k] = SR[j]
;此时j++, k++
,第八次循环结束:
i = 5,m = 5,j = 10,n = 9
第八次循环结束后,j>n
, 不满足循环条件,结束循环。
然后判断,将两个子序列中剩余的元素拼到TR
后面,最终合并为有序序列。
代码实现如下:
//3 ✅将有序的SR[i..mid]和SR[mid+1..n]归并为有序的TR[i..n] void Merge(int SR[],int TR[],int i,int m,int n) { int j,k,l; //1.✅将SR中记录由小到大地并入TR for(j=m+1,k=i;i<=m && j<=n;k++) { if (SR[i]<SR[j]) TR[k]=SR[i++]; else TR[k]=SR[j++]; } //2.✅将剩余的SR[i..mid]复制到TR if(i<=m) { for(l=0;l<=m-i;l++) TR[k+l]=SR[i+l]; } //3.✅将剩余的SR[j..mid]复制到TR if(j<=n) { for(l=0;l<=n-j;l++) TR[k+l]=SR[j+l]; } } //2. ✅将SR[s...t] 归并排序为 TR1[s...t]; void MSort(int SR[],int TR1[],int low, int hight){ int mid; int TR2[MAXSIZE+1]; if(low == hight) TR1[low] = SR[low]; else{ //1.将SR[low...hight] 平分成 SR[low...mid] 和 SR[mid+1,hight]; mid = (low + hight)/2; //2. 递归将SR[low,mid]归并为有序的TR2[low,mid]; MSort(SR, TR2, low, mid); //3. 递归将SR[mid+1,hight]归并为有序的TR2[mid+1,hight]; MSort(SR, TR2, mid+1, hight); //4. 将TR2[low,mid] 与 TR2[mid+1,hight], 归并到TR1[low,hight]中 Merge(TR2, TR1, low, mid, hight); } } //1. ✅对顺序表L进行归并排序 void MergeSort(SqList *L){ MSort(L->r,L->r,1,L->length); } 复制代码
归并排序的非递归实现:
//归并排序(非递归)-->对顺序表L进行非递归排序 //对SR数组中相邻长度为s的子序列进行两两归并到TR[]数组中; void MergePass(int SR[],int TR[],int s,int length){ int i = 1; int j; //1. ✅合并数组 //s=1 循环结束位置:8 (9-2*1+1=8) //s=2 循环结束位置:6 (9-2*2+1=6) //s=4 循环结束位置:2 (9-2*4+1=2) //s=8 循环结束位置:-6(9-2*8+1=-6) s = 8时,不会进入到循环; while (i<= length-2*s+1) { //两两归并(合并相邻的2段数据) Merge(SR, TR, i, i+s-1, i+2*s-1); i = i+2*s; /* s = 1,i = 1,Merge(SR,TR,1,1,2); s = 1,i = 3,Merge(SR,TR,3,3,4); s = 1,i = 5,Merge(SR,TR,5,5,6); s = 1,i = 7,Merge(SR,TR,7,7,8); s = 1,i = 9,退出循环; */ /* s = 2,i = 1,Merge(SR,TR,1,2,4); s = 2,i = 5,Merge(SR,TR,5,6,8); s = 2,i = 9,退出循环; */ /* s = 4,i = 1,Merge(SR,TR,1,4,8); s = 4,i = 9,退出循环; */ } //2. ✅如果i<length-s+1,表示有2个长度不等的子序列. 其中一个长度为length,另一个小于length // 1 < (9-8+1)(2) //s = 8时, 1 < (9-8+1) if(i < length-s+1){ //Merge(SR,TR,1,8,9) Merge(SR, TR, i, i+s-1, length); }else{ //③只剩下一个子序列; for (j = i; j <=length; j++) { TR[j] = SR[j]; } } } void MergeSort2(SqList *L){ int *TR = (int *)malloc(sizeof(int) * L->length); int k = 1; //k的拆分变换是 1,2,4,8; while (k < L->length) { //将SR数组按照s=2的长度进行拆分合并,结果存储到TR数组中; //注意:此时经过第一轮的归并排序的结果是存储到TR数组了; MergePass(L->r, TR, k, L->length); k = 2*k; //将刚刚归并排序后的TR数组,按照s = 2k的长度进行拆分合并. 结果存储到L->r数组中; //注意:因为上一轮的排序的结果是存储到TR数组,所以这次排序的数据应该是再次对TR数组排序; MergePass(TR, L->r, k, L->length); k = 2*k; } } 复制代码
7.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记录分割为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以分别对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排序有序的目的。
快速排序思路:
- 判断low是否小于hight
- 求得枢轴,并将数组枢轴左边的关键字都比枢轴对应的关键字小,右边的关键字都比枢轴对应的关键字大
- 将数组一份为二,分别对低子表和高子表排序
那么如何找一个枢轴,怎么将枢轴变量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使得它的左侧关键字均⽐它⼩, 右侧关键字均⽐比它大。
接下来,我们一下面的数组为例,分析一下快速排序的执行流程。
首先,选择子表中第1个记录作为枢轴变量,pivotkey = 50
。
然后,从表的两端往中间扫描,开始循环,循环判断,
- 从高位开始,找到比
pivokey
更小的值的下标位置,即:循环判断是否满足low<high
并且r[high] >= pivotkey
,满足,则递减high
,不满足条件,则跳出循环 - 然后交换比枢轴值小的记录到低端
- 从低位开始,找到比
pivokey
更大的值的下标位置。即:循环判断是否满足low<high
并且r[low] <= pivotkey
,满足,则递增low
,不满足条件,则跳出循环 - 然后交换比枢轴值大的记录到高端
对上图的序列第一轮循环,判断条件
low < high
:
- 首先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low=1,high=9,L->r[9] < 50
, 则循环退出。然后交换,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交换到低端位置上,得到下图:
-
循环判断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1,high=9,L->r[1] < 50
,则low++,low=2
;然后继续判断是否满足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2,high=9,L->r[2] < 50
,则low++,low=3
;然后继续判断是否满足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3,high=9,L->r[3] > 50
,不满足条件,跳出循环,然后将比枢轴记录大的记录交换到高端位置上,得到下图:
low = 3, high = 9
,满足循环条件,进入第二轮循环。
对上图的序列第二轮循环,判断条件
low < high
(此时low = 3, high = 9
):
-
首先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low=3,high=9,L->r[9] > 50
,满足条件,high--
,得到high=8
;继续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low=3,high=8,L->r[8]=60 > 50
,满足条件,high--
,得到high=7
;继续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low=3,high=7,L->r[7]=80 > 50
,满足条件,high--
,得到high=6
;继续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low=3,high=6,L->r[6]=40 < 50
,不满足条件,跳出循环。然后交换low
和high
的值,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交换到低端位置上,得到下图:
-
循环判断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3,high=6,L->r[3] < 50
,则low++,low=4
;循环判断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4,high=6,L->r[4] < 50
,则low++,low=5
;循环判断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此时low=5,high=6,L->r[5] > 50
,不满足条件,跳出循环,然后交换low
和high
的值,将比枢轴记录大的记录交换到高端位置上,得到下图:
至此第二轮循环结束,low = 5, high = 6
,满足循环条件,进入第三轮循环。
对上图的序列第三轮循环,判断条件
low < high
(此时low = 5, high = 6
):
首先比较 L->r[high] >= pivotkey && low < high
,此时 low=5,high=6,L->r[5] < 50
,满足条件,high--
,得到high=5
;
此时low == high
退出循环! 表示这一次从两端交替向中间的扫描已经全部完成了。此时返回low=5
。
接下来按照上面的逻辑,对序列的【1,5-1】和【5+1,9】子序列进行操作。最终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
//✅3. 交换顺序表L中子表的记录,使枢轴记录到位,并返回其所在位置 //此时在它之前(后)的记录均不大(小)于它 int Partition(SqList *L,int low,int high){ int pivotkey; //pivokey 保存子表中第1个记录作为枢轴记录; pivotkey = L->r[low]; //1.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 (low < high) { //2. 比较,从高位开始,找到比pivokey更小的值的下标位置; while (low < high && L->r[high] >= pivotkey) { high--; } //3. 将比枢轴值小的记录交换到低端; swap(L, low, high); //4. 比较,从低位开始,找到比pivokey更大的值的下标位置; while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 low++; } //5. 将比枢轴值大的记录交换到高端; swap(L, low, high); } //返回枢轴pivokey 所在位置; return low; } //✅2. 对顺序表L的子序列L->r[low,high]做快速排序; void QSort(SqList *L,int low,int high){ int pivot; if(low < high){ //将L->r[low,high]一分为二,算出中枢轴值 pivot; pivot = Partition(L, low, high); printf("pivot = %d L->r[%d] = %d\n",pivot,pivot,L->r[pivot]); //对低子表递归排序; QSort(L, low, pivot-1); //对高子表递归排序 QSort(L, pivot+1, high); } } //✅ 1. 调用快速排序(为了保证一致的调用风格) void QucikSort(SqList *L){ QSort(L, 1, L->length); } 复制代码
时间复杂度:最好情况为O(nlogn)
,最坏情况为O(n2)
空间复杂度取决于递归造成的栈空间,最好情况为O(logn)
,最坏情况为O(n),平均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logn)
上面的算法,在求解枢轴的时候,我们比较暴力,直接取第一个元素为枢轴,这样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第一个元素在当前序列中是最大或者最小时,交换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对枢轴的求解进行优化,取当前序列的中间数为枢轴,尽量避免取到最大或者最小的情况。
在比较时,要频繁的交换高位和低位的值,我们可以对高低位进行覆盖,在最后一次(low = high
)时,用枢轴进行赋值。
比如:
- ⽤高位
high
与pivotkey
进⾏比较找到⽐枢轴小的记录. 交换到低端位置上
替换后为:
- ⽤低位
low
与pivotkey
进⾏比较找到⽐枢轴大的记录. 交换到高端位置上
然后替换L->r[low] = L->r[0]
,即:将低位的值替换为枢轴的值。
优化实现:
int Partition2(SqList *L,int low,int high){ int pivotkey; // ✅ 1.优化选择枢轴 //✅ 计算数组中间的元素的下标值; int m = low + (high - low)/2; //✅ 将数组中的L->r[low] 是整个序列中左中右3个关键字的中间值; //交换左端与右端的数据,保证左端较小;[9,1,5,8,3,7,4,6,2] if(L->r[low]>L->r[high]) swap(L, low, high); //交换中间与右端的数据,保证中间较小; [2,1,5,8,3,7,4,6,9]; if(L->r[m]>L->r[high]) swap(L, high, m); //交换中间与左端,保证左端较小;[2,1,5,8,3,7,4,6,9] if(L->r[m]>L->r[low]) swap(L, m, low); //交换后的序列:3,1,5,8,2,7,4,6,9 //此时low = 3; 那么此时一定比选择 9,2更合适; // ✅ 2. 优化不必要的交换 //pivokey 保存子表中第1个记录作为枢轴记录; pivotkey = L->r[low]; //将枢轴关键字备份到L->r[0]; L->r[0] = pivotkey; // ✅ 3.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 (low < high) { //✅ 比较,从高位开始,找到比pivokey更小的值的下标位置; while (low < high && L->r[high] >= pivotkey) high--; //✅ 将比枢轴值小的记录交换到低端; //swap(L, low, high); //✅ 用替换的方式将比枢轴值小的记录替换到低端 L->r[low] = L->r[high]; //✅ 比较,从低位开始,找到比pivokey更大的值的下标位置; while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low++; //✅ 将比枢轴值大的记录交换到高端; //swap(L, low, high); //✅ 替换的方式将比枢轴值大的记录替换到高端 L->r[high] = L->r[low]; } //将枢轴数值替换会L->r[low] L->r[low] = L->r[0]; //返回枢轴pivokey 所在位置; return low; } //✅2. 对顺序表L的子序列L->r[low,high]做快速排序; #define MAX_LENGTH_INSERT_SORT 7 //数组长度的阀值 void QSort2(SqList *L,int low,int high){ int pivot; //✅ 当high-low 大于常数阀值是用快速排序; if((high-low)>MAX_LENGTH_INSERT_SORT){ //将L->r[low,high]一分为二,算出中枢轴值 pivot; pivot = Partition(L, low, high); printf("pivot = %d L->r[%d] = %d\n",pivot,pivot,L->r[pivot]); //对低子表递归排序; QSort(L, low, pivot-1); //对高子表递归排序 QSort(L, pivot+1, high); }else{ // ✅当high-low小于常数阀值是用直接插入排序 } } //✅1. 快速排序优化 void QuickSort2(SqList *L) { QSort2(L,1,L->length); } 复制代码
排序总结:
这篇关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聊聊那些常见的排序算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 2022-10-05Swift语法学习--基于协议进行网络请求
- 2022-08-17Apple开发_Swift语言地标注释
- 2022-07-24Swift 初见
- 2022-05-22SwiftUI App 支持多语种 All In One
- 2022-05-10SwiftUI 组件参数简写 All In One
- 2022-04-14SwiftUI 学习笔记
- 2022-02-23Swift 文件夹和文件操作
- 2022-02-17Swift中使用KVO
- 2022-02-08Swift 汇编 String array
- 2022-01-30SwiftUI3.0页面反向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