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
2021/4/14 18:56:14
本文主要是介绍2021-6,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1247. 交换字符使得字符串相同(中等)
有两个长度相同的字符串 s1
和 s2
,且它们其中 只含有 字符 "x"
和 "y"
,你需要通过「交换字符」的方式使这两个字符串相同。
每次「交换字符」的时候,你都可以在两个字符串中各选一个字符进行交换。
交换只能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字符串之间,绝对不能发生在同一个字符串内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交换 s1[i]
和 s2[j]
,但不能交换 s1[i]
和 s1[j]
。
最后,请你返回使 s1
和 s2
相同的最小交换次数,如果没有方法能够使得这两个字符串相同,则返回 -1
。
示例 1:
输入:s1 = "xx", s2 = "yy"
输出:1
解释:
交换 s1[0] 和 s2[1],得到 s1 = "yx",s2 = "yx"。
示例 2:
输入:s1 = "xy", s2 = "yx"
输出:2
解释:
交换 s1[0] 和 s2[0],得到 s1 = "yy",s2 = "xx" 。
交换 s1[0] 和 s2[1],得到 s1 = "xy",s2 = "xy" 。
注意,你不能交换 s1[0] 和 s1[1] 使得 s1 变成 "yx",因为我们只能交换属于两个不同字符串的字符。
示例 3:
输入:s1 = "xx", s2 = "xy"
输出:-1
示例 4:
输入:s1 = "xxyyxyxyxx", s2 = "xyyxyxxxyx"
输出:4
提示:
1 <= s1.length, s2.length <= 1000
s1, s2
只包含 'x'
或 'y'
。
解题思路
拿到这个题第一念头是把字符串扫一遍,把差异项识别出来;稍微纸上画画就不难发现下面的规律:
(1)'xx'与'yy'、'yy'与'xx',他们之间仅需要1步即可完成满足题面的交换
(2)'xy'与'yx'、'yx'与'xy',他们之间需要2步即可完成满足题面的交换
假设我们把1中两种情况分开记录,当遇到s1[i] = 'x',s2[i] = 'y',我们记录到xyCnt中;当遇到s1[i] = 'y',s2[i] = 'x',我们记录到yxCnt中,那么我们只需要统计xyCnt和yxCnt的个数即可完成计算。
具体计算的规则:
(1)如果xyCnt+yxCnt是个奇数,那肯定是要返回-1的,因为肯定最右有两个字符是无法通过对调匹配的;
(2排除上面的条件后,xyCnt+yxCnt肯定是个偶数,那么又分两种情况,即“奇数+奇数”和“偶数+偶数”;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每2个xyCnt或yxCnt对应一次移动,1个xyCnt与1个yxCnt对应两次移动。
class Solution:
def minimumSwap(self, s1: str, s2: str) -> int:
change1 = [s1[i] for i in range(len(s1)) if s1[i]!=s2[i]]
if len(change1) % 2 == 1:
return -1
dic = collections.Counter(change1)
return len(change1)//2 if dic['x'] % 2 == 0 else (len(change1)-2)//2+2
45. 跳跃游戏 II(困难)
给定一个非负整数数组,你最初位于数组的第一个位置。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代表你在该位置可以跳跃的最大长度。
你的目标是使用最少的跳跃次数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示例:
输入: [2,3,1,1,4]
输出: 2
解释: 跳到最后一个位置的最小跳跃数是 2
。
从下标为 0 跳到下标为 1 的位置,跳 1
步,然后跳 3
步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说明:
假设你总是可以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方法:正向查找可到达的最大位置
如果我们「贪心」地进行正向查找,每次找到可到达的最远位置,就可以在线性时间内得到最少的跳跃次数。
例如,对于数组 [2,3,1,2,4,2,3],初始位置是下标 0,从下标 0 出发,最远可到达下标 2。下标 0 可到达的位置中,下标 1 的值是 3,从下标 1 出发可以达到更远的位置,因此第一步到达下标 1。
从下标 1 出发,最远可到达下标 4。下标 1 可到达的位置中,下标 4 的值是 4 ,从下标 4 出发可以达到更远的位置,因此第二步到达下标 4。
在具体的实现中,我们维护当前能够到达的最大下标位置,记为边界。我们从左到右遍历数组,到达边界时,更新边界并将跳跃次数增加 1。
在遍历数组时,我们不访问最后一个元素,这是因为在访问最后一个元素之前,我们的边界一定大于等于最后一个位置,否则就无法跳到最后一个位置了。如果访问最后一个元素,在边界正好为最后一个位置的情况下,我们会增加一次「不必要的跳跃次数」,因此我们不必访问最后一个元素
class Solution:
def jump(self, nums: List[int]) -> int:
n = len(nums)
step, end, max_bound = 0, 0, 0
for i in range(n-1):
max_bound = max(max_bound, i+nums[i])
if i == end:
step += 1
end = max_bound
return step
621. 任务调度器(中等)
给定一个用字符数组表示的 CPU 需要执行的任务列表。其中包含使用大写的 A - Z 字母表示的26 种不同种类的任务。任务可以以任意顺序执行,并且每个任务都可以在 1 个单位时间内执行完。CPU 在任何一个单位时间内都可以执行一个任务,或者在待命状态。
然而,两个相同种类的任务之间必须有长度为 n 的冷却时间,因此至少有连续 n 个单位时间内 CPU 在执行不同的任务,或者在待命状态。
你需要计算完成所有任务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示例 :
输入:tasks = ["A","A","A","B","B","B"], n = 2
输出:8
解释:A -> B -> (待命) -> A -> B -> (待命) -> A -> B.
在本示例中,两个相同类型任务之间必须间隔长度为 n = 2 的冷却时间,而执行一个任务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所以中间出现了(待命)状态。
提示:
- 任务的总个数为
[1, 10000]
。 n
的取值范围为[0, 100]
。
解题思路:
完成所有任务的最短时间取决于出现次数最多的任务数量。
看下题目给出的例子
输入: tasks = ["A","A","A","B","B","B"], n = 2
输出: 8
执行顺序: A -> B -> (待命) -> A -> B -> (待命) -> A -> B.
因为相同任务必须要有时间片为 n 的间隔,所以我们先把出现次数最多的任务 A 安排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任务 B)。例子中 n = 2,那么任意两个任务 A 之间都必须间隔 2 个单位的时间:
A -> (单位时间) -> (单位时间) -> A -> (单位时间) -> (单位时间) -> A
中间间隔的单位时间可以用来安排别的任务,也可以处于“待命”状态。当然,为了使总任务时间最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单位时间分配给其他任务。现在把任务 B 安排上:
A -> B -> (单位时间) -> A -> B -> (单位时间) -> A -> B
很容易观察到,前面两个 A 任务一定会固定跟着 2 个单位时间的间隔。最后一个 A 之后是否还有任务跟随取决于是否存在与任务 A 出现次数相同的任务。
该例子的计算过程为:
(任务 A 出现的次数 - 1) * (n + 1) + (出现次数为 3 的任务个数),即:
(3 - 1) * (2 + 1) + 2 = 8
所以整体的解题步骤如下:
(1)计算每个任务出现的次数
(2)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任务,假设出现次数为 x
(3)计算至少需要的时间 (x - 1) * (n + 1),记为 min_time
(4)计算出现次数为 x 的任务总数 count,计算最终结果为 min_time + count
(5)特殊情况
然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例如:
输入: tasks = ["A","A","A","B","B","B","C","C","D","D"], n = 2
输出: 10
执行顺序: A -> B -> C -> A -> B -> D -> A -> B -> C -> D
此时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将得到结果为 8,比数组总长度 10 要小,应返回数组长度。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class Solution:
def leastInterval(self, tasks: List[str], n: int) -> int:
m = len(tasks)
if m <= 1:
return m
task_map = Counter(tasks)
task_sort = sorted(task_map.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max_task_count = task_sort[0][1]
res = (max_task_count-1)*(n+1)
for item in task_sort:
if item[1] == max_task_count:
res += 1
return m if res < m else res
***********************************************
class Solution:
def leastInterval(self, tasks: List[str], n: int) -> int:
m = len(tasks)
if m <= 1:
return m
task_map = dict()
for task in tasks:
task_map[task] = task_map.get(task, 0)+1
# 按任务出现的次数从大到小排序
task_sort = sorted(task_map.items(), key=lambda x:x[1], reverse=True)
# 出现最多次任务的次数
max_task_count = task_sort[0][1]
# 至少需要的最短时间
res = (max_task_count-1)*(n+1)
for sort in task_sort:
if sort[1] == max_task_count:
res += 1
# 如果结果比任务数量少,则返回总任务数
return m if res < m else res
376. 摆动序列(中等)
如果连续数字之间的差严格地在正数和负数之间交替,则数字序列称为摆动序列。第一个差(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是正数或负数。少于两个元素的序列也是摆动序列。
例如, [1,7,4,9,2,5]
是一个摆动序列,因为差值 (6,-3,5,-7,3)
是正负交替出现的。相反, [1,4,7,2,5]
和 [1,7,4,5,5]
不是摆动序列,第一个序列是因为它的前两个差值都是正数,第二个序列是因为它的最后一个差值为零。
给定一个整数序列,返回作为摆动序列的最长子序列的长度。 通过从原始序列中删除一些(也可以不删除)元素来获得子序列,剩下的元素保持其原始顺序。
示例 1:
输入: [1,7,4,9,2,5]
输出: 6
解释: 整个序列均为摆动序列。
示例 2:
输入: [1,17,5,10,13,15,10,5,16,8]
输出: 7
解释: 这个序列包含几个长度为 7 摆动序列,其中一个可为[1,17,10,13,10,16,8]。
示例 3:
输入: [1,2,3,4,5,6,7,8,9]
输出: 2
进阶:
你能否用 O(n) 时间复杂度完成此题?
方法:DP
每当我们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摆动序列的一部分时,这个元素要么是上升的,要么是下降的,这取决于前一个元素的大小。
up[i] 存的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以第 i个元素结尾的上升摆动序列的长度。
类似的, down[i]记录的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以第 i个元素结尾的下降摆动序列的长度。
数组中的任何元素都对应下面三种可能状态中的一种:
(1)上升的位置,意味着 nums[i] > nums[i - 1]
(2)下降的位置,意味着 nums[i] < nums[i - 1]
(3)相同的位置,意味着 nums[i] == nums[i - 1]
更新的过程如下:
(1)如果 nums[i] > nums[i-1],意味着这里在摆动上升,前一个数字肯定处于下降的位置。所以 up[i] = down[i-1] + 1, down[i]与down[i-1]保持相同。
(2)如果 nums[i] < nums[i-1],意味着这里在摆动下降,前一个数字肯定处于上升的位置。所以 down[i] = up[i-1] + 1, up[i]与up[i-1]保持不变。
(3)如果 nums[i] == nums[i-1],意味着这个元素不会改变任何东西因为它没有摆动。所以 down[i]和 up[i] 与 down[i-1]和 up[i-1]都分别保持不变。
(4)最后,我们可以将 up[length-1]和 down[length-1]中的较大值作为问题的答案,其中 length 是给定数组中的元素数目。
class Solution:
def wiggleMaxLength(self, nums: List[int]) -> int:
if not nums:
return 0
n = len(nums)
if n <= 1:
return n
up = down = 1
for i in range(1, n):
if nums[i] > nums[i-1]:
up = down + 1
elif nums[i] < nums[i-1]:
down = up + 1
return max(up, down)
方法2:贪心
只统计出现波峰或波谷数量
class Solution:
def wiggleMaxLength(self, nums: List[int]) -> int:
if not nums:
return 0
n = len(nums)
if n < 2:
return n
prediff = nums[1] - nums[0]
count = 2 if prediff else 1
for i in range(2, n):
diff = nums[i] - nums[i-1]
if (diff < 0 and prediff >= 0) or (diff > 0 and prediff <= 0):
count += 1
prediff = diff
return count
135. 分发糖果(困难)
老师想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有 N 个孩子站成了一条直线,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预先给他们评分。
你需要按照以下要求,帮助老师给这些孩子分发糖果:
- 每个孩子至少分配到 1 个糖果。
- 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必须获得更多的糖果。
那么这样下来,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少颗糖果呢?
示例 1:
输入: [1,0,2]
输出: 5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2、1、2 颗糖果。
示例 2:
输入: [1,2,2]
输出: 4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1、2、1 颗糖果。
第三个孩子只得到 1 颗糖果,这已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方法:贪心
两次遍历
将「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必须获得更多的糖果」这句话拆分为两个规则,分别处理:
(1)左规则:当 ratings[i - 1] < ratings[i] 时,i 号学生的糖果数量将比 i - 1号孩子的糖果数量多。
(2)右规则:当 ratings[i]>ratings[i+1] 时,i号学生的糖果数量将比 i + 1 号孩子的糖果数量多。
遍历该数组两次,处理出每一个学生分别满足左规则或右规则时,最少需要被分得的糖果数量,每个人最终分得的糖果数量即为这两个数量的最大值。
时间复杂度:O(n),其中n是孩子的数量。
空间复杂度:O(n),其中n是孩子的数量。
class Solution:
def candy(self, ratings: List[int]) -> int:
n = len(ratings)
left = [0] * n
for i in range(n):
if i > 0 and ratings[i] > ratings[i-1]:
left[i] = left[i-1] + 1
else:
left[i] = 1
right = res = 0
for i in range(n-1, -1, -1):
if i < n - 1 and ratings[i] > ratings[i+1]:
right += 1
else:
right = 1
res += max(left[i], right)
return res
字典树
820
648
208
820. 单词的压缩编码(中等)
给定一个单词列表,我们将这个列表编码成一个索引字符串 S
与一个索引列表 A
。
例如,如果这个列表是 ["time", "me", "bell"]
,我们就可以将其表示为 S = "time#bell#"
和 indexes = [0, 2, 5]
。
对于每一个索引,我们可以通过从字符串 S
中索引的位置开始读取字符串,直到 "#" 结束,来恢复我们之前的单词列表。
那么成功对给定单词列表进行编码的最小字符串长度是多少呢?
示例:
输入: words = ["time", "me", "bell"]
输出: 10
说明: S = "time#bell#" , indexes = [0, 2, 5] 。
提示:
1 <= words.length <= 2000
1 <= words[i].length <= 7
- 每个单词都是小写字母 。
方法1:存储后缀
如果单词 X 是 Y 的后缀,那么单词 X 就不需要考虑了,因为编码 Y 的时候就同时将 X 编码了。例如,如果 words 中同时有 "me" 和 "time",我们就可以在不改变答案的情况下不考虑 "me"。
如果单词 Y 不在任何别的单词 X 的后缀中出现,那么 Y 一定是编码字符串的一部分。
因此,目标就是保留所有不是其他单词后缀的单词,对于每个后缀,如果其存在 words
列表中,我们就将其从列表中删除。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单词长度加一的总和,因为每个单词编码后后面还需要跟一个 # 符号。
class Solution:
def minimumLengthEncoding(self, words: List[str]) -> int:
hash = set(words)
for word in words:
for k in range(1, len(word)):
hash.discard(word[k:])
return sum(len(word)+1 for word in hash)
方法2:字典树
目标就是保留所有不是其他单词后缀的单词。
算法
去找到是否不同的单词具有相同的后缀,我们可以将其反序之后插入字典树中。例如,我们有 "time" 和 "me",可以将 "emit" 和 "em" 插入字典树中。
然后,字典树的叶子节点(没有孩子的节点)就代表没有后缀的单词,统计叶子节点代表的单词长度加一的和即为我们要的答案。
class Solution:
def minimumLengthEncoding(self, words: List[str]) -> int:
words = list(set(words))
Trie = lambda: collections.defaultdict(Trie)
trie = Trie()
nodes = [reduce(dict.__getitem__, word[::-1], trie) for word in words]
return sum(len(word)+1 for i, word in enumerate(words) if len(nodes[i])==0)
Trie树中最常见的两个能是键的插入和查找。
1. 向Trie树中插入键
通过搜索Trie树来插入一个键,从根开始搜索它对应于第一个键字符的链接。
(1)链接存在。沿着链接移动到树的下一个子层。算法继续搜索下一个键字符。
(2)链接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它与父节点的链接相连,该链接与当前的键字符相匹配。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到达键的最后一个字符,然后将当前节点标记为结束节点,算法完成。
def insert(self, word: str) -> None:
"""
Inserts a word into the trie.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word:
if a not in tree:
tree[a] = {}
tree = tree[a]
tree['#'] = '#' #单词结束标记
复杂度分析
(1)时间复杂度:O(m),其中m为键长。在算法的每次迭代中,要么检查要么创建一个节点,直到到达键尾。只需要m次操作。
(2)空间复杂度:O(m)。最坏的情况下,新插入的键和Trie树中已有的键没有公共前缀。此时需要添加m个结点,使用O(m)空间。
2.在Trie树中查找键
每个键在trie中表示从根到内部节点或叶的路径。用第一个键字符从根开始,检查当前节点中与键字符对应的链接。有两种情况:
(1)存在链接。移动到该链接后面路径中的下一个节点,并继续搜索下一个键字符。
(2)不存在链接。若已无键字符,且当前节点标记为isEnd,则返回true。否则有两种可能,均返回false:
1)还有键字符剩余,但无法跟随Trie树的键路径,找不到键。
2)没有键字符剩余,但当前节点没有标记为isEnd。也就是说,待查找键只是Trie树中另一个键的前缀。
def search(self, word: str) -> bool:
"""
Returns if the word is in the trie.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word:
if a not in tree:
return False
tree = tree[a]
if '#' in tree: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复杂度分析
(1)时间复杂度:O(m)。算法的每一步均搜索下一个键字符。最坏的情况下需要m次操作。
(2)空间复杂度:O(1)
3.查找Trie树中的键前缀
该方法与在Trie树中搜索键时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从根遍历Trie树,直到键前缀中没有字符,或者无法用当前的键字符继续Trie中的路径。与上面提到的“搜索键”算法唯一的区别是,到达键前缀的末尾时,总是返回true。不需要考虑当前Trie节点是否用“isend”标记,因为搜索的是键的前缀,而不是整个键。
def startsWith(self, prefix: str) -> bool:
"""
Returns if there is any word in the trie that starts with the given prefix.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prefix:
if a not in tree:
return False
tree = tree[a]
return True
复杂度分析
(1)时间复杂度:O(m)
(2)空间复杂度:O(1)
208. 实现 Trie (前缀树)
难度中等446
实现一个 Trie (前缀树),包含 insert, search, 和 startsWith 这三个操作。
示例:
Trie trie = new Trie();
trie.insert("apple");
trie.search("apple"); // 返回 true
trie.search("app"); // 返回 false
trie.startsWith("app"); // 返回 true
trie.insert("app");
trie.search("app"); // 返回 true
说明:
- 你可以假设所有的输入都是由小写字母 a-z 构成的。
- 保证所有输入均为非空字符串。
class Trie:
def __init__(self):
"""
Initialize your data structure here.
"""
self.lookup = {}
def insert(self, word: str) -> None:
"""
Inserts a word into the trie.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word:
if a not in tree:
tree[a] = {}
tree = tree[a]
tree['#'] = '#' #单词结束标记
def search(self, word: str) -> bool:
"""
Returns if the word is in the trie.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word:
if a not in tree:
return False
tree = tree[a]
if '#' in tree: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def startsWith(self, prefix: str) -> bool:
"""
Returns if there is any word in the trie that starts with the given prefix.
"""
tree = self.lookup
for a in prefix:
if a not in tree:
return False
tree = tree[a]
return True
# Your Trie object will be instantiated and called as such:
# obj = Trie()
# obj.insert(word)
# param_2 = obj.search(word)
# param_3 = obj.startsWith(prefix)
这篇关于2021-6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 2024-12-22项目:远程温湿度检测系统
- 2024-12-21《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简介
- 2024-12-21后台管理系统开发教程:新手入门全指南
- 2024-12-21后台开发教程:新手入门及实战指南
- 2024-12-21后台综合解决方案教程:新手入门指南
- 2024-12-21接口模块封装教程:新手必备指南
- 2024-12-21请求动作封装教程:新手必看指南
- 2024-12-21RBAC的权限教程:从入门到实践
- 2024-12-21登录鉴权实战:新手入门教程
- 2024-12-21动态权限实战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