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书笔记

2021/7/10 23:36:01

本文主要是介绍《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书笔记,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花的时间不多,这本书更多的是讲概念策略方面的内容(而且个人觉得整个策略太过繁杂,在敏捷流程下不太可行,只能摘取其中有用的部分),而不是技术方面的内容,所以不感兴趣的部分就没有花太多时间研读,更多的是想给自己一个启蒙。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测试人员,希望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增加多一点可能性。

 

笔记一:“测试六段”,其实也是一般大公司给技术人员定级的标准,希望不管是开发还是测试,都可以精进自己的技术之路,扩大自身影响力。

测试一段:能根据测试用例的描述步骤来执行测试用例,能对照用例的预期结果发现产品的问题,能够清晰准确地将问题记录下来后反馈给开发,开发能够读懂问题描述的含义;

测试二段:对产品需求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产品需求分析、设计产品的测试用例,发现问题后能够进行初步定位;

测试三段:对产品的需求和实现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设计用例时会注意用例的有效性,测试用例时会考虑使用自动化测试等方法提升测试执行的效率;

测试四段:深入理解产品需求和实现,理解产品质量,理解产品的隐形需求,对产品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非功能属性的测试均有所涉及,并掌握其中的测试方法,会使用测试缺陷分析技术,会评估产品质量;

测试五段:不断追求最适合产品的测试技术,关注测试过程改进,推动产品测试技术的进步;

测试六段:走向前端,做缺陷预防,能将测试方法标准化,并固化为测试工具和流程。

 

笔记二:对于测试策略的选择

“平台性的产品”(不会直接发布给用户)和“会发布给用户的产品”使用的测试策略是不一样的

“快速开发的产品”和“战略性产品”的测试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继承性的产品”和“全新开发的产品”的测试策略又是不一样的

 

笔记三:测试相关概念

测试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测试更好地认识产品,准备测试,还能反过来帮助开发确认需求,确认产品在非功能属性(如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的设计。测试的意义,不仅在于测试发现bug,为产品发布提供信心,还在于缺陷预防,切实提升产品质量

测试策略解决的是产品“测试目标”(why)以及“测什么”(what)和“怎么测”(how)的问题

测试计划是在明确了“目标”,“测什么”和“怎么测”后,确定由“谁”(who)在“何时”(when)花费多长时间来进行相关的测试

 

笔记四:软件产品质量六属性

1 功能性:包含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安全性

2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3 易用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吸引性

4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利用率

5 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6 可移植性:适应性,可安装性,共存性,易替换性

 

笔记五:可靠性的三层递进要求

第一层:设备最好不要出故障

第二层:设备出现故障了不要影响主要的功能和业务

第三层:如果影响了主要功能和业务,系统可以尽快定位并恢复

 

笔记六:参数类的测试点和数据类的测试点

1 参数类的测试点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参数值“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通过遍历的方式来测试覆盖到

第二,系统会对不同的”参数值“作出不同的处理或响应

2 数据类的特点是:

第一,数据的取值是一个范围,通常不能用遍历的方式来测试覆盖

第二,系统对允许输入的”数据“作出的处理或响应往往是一样的

 



这篇关于《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书笔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