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JAVA高并发-2】高并发IO的底层原理

2022/1/17 11:34:35

本文主要是介绍(未完)【JAVA高并发-2】高并发IO的底层原理,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2.1 IO读写的基本原理
    • 2.1.1 内核缓冲区与进程缓冲区
    • 2.1.2 典型的系统调用流程

2.1 IO读写的基本原理

操作系统将内存(虚拟内存)划为两部分:

  • 内核空间 Kernel-Space
  • 用户空间 User-Space

在linux系统中:

  • 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对应的进程处于内核态;
  • 用户程序运行在用户空间,对应的进程处于用户态;

操作系统的核心是内核程序,它独立于普通的应用程序,既有权限访问受保护的内核空间,也有权限访问硬件设备,普通的应用程序没有这样的权限。

内核空间总是驻留在内存中

应用程序不允许直接在内核空间区域进行读写,也不允许直接调用内核代码定义的函数。

每个应用程序进程都有一个单独的用户空间,对应的进程处于用户态,用户态进程不能访问内核空间中的数据,也不能直接调用内核函数,因此需要将进程切换到内核态才能进行系统调用。

内核态进程可以执行任意命令,调用系统的一切资源,而用户态进程只能执行简单的运算。
用户态进程必须通过系统调用向内核发出指令,完成调用系统资源之类的操作。


用户程序进行IO读写依赖于底层的IO读写,用到底层的readwrite两大系统调用。

上层应用无论是调用操作系统中的read还是write,都会涉及缓冲区。

  • 上层应用通过操作系统的read系统调用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应用程序的进程缓冲区
  • 通过write系统调用把数据从应用的进程缓冲区复制到操作系统的内核缓冲区

应用程序的IO操作实际上不是物理设备级别的读写,而是缓存的复制

2.1.1 内核缓冲区与进程缓冲区

缓冲区的目的:减少与设备之间的频繁物理交换。

  • 外部设备的直接读写设计操作系统的中断。
  • 发生系统中断时需要保存之前的进程数据和状态等信息,结束中断之后还需要恢复之前的进程数据和状态等信息
  • 为了减少底层系统的频繁中断所导致的时间损耗、性能损耗,出现了内核缓冲区

操作系统会对内核缓冲区进行监控,当缓冲区到达一定数量时,再进行IO设备的中断处理,集中执行物理设备的实际IO操作,提升系统的性能。

  • 上层应用使用read系统调用时,仅仅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应用的缓冲区(进程缓冲区);
  • 上层应用使用write系统调用时,仅仅把数据从应用的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

Linux中,操作系统内核只有一个内核缓冲区,每个用户程序都有自己独立的缓冲区,叫做用户缓冲区或进程缓冲区。

2.1.2 典型的系统调用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read系统调用为例:

  1. 应用程序等待数据准备好。
    应用程序等待数据通过网络到达网卡,当所等待的分组到达时,数据被操作系统复制到内核缓冲区中。这个工作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用户程序无感知。
  2. 从内核缓冲区向用户缓冲区复制数据。

如果是在Java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完成一次socket请求和响应(包括read和write)的数据交换,其完整的流程如下:

  • 客户端发送请求: Java客户端程序通过write系统调用将数据复制到内核缓冲区,Linux将内核缓冲区的请求数据通过客户端机器的网卡发送出去。在服务端,这份请求数据会从接收网卡中读取到服务端机器的内核缓冲区。
  • 服务端获取请求: Java服务端程序通过read系统调用从Linux内核缓冲区读取数据,再送入Java进程缓冲区。
  • 服务端业务处理:Java服务器在自己的用户空间中完成客户端的请求所对应的业务处理。
  • 服务端返回数据: Java服务器完成处理后,构建好的响应数据将从用户缓冲区写入内核缓冲区,这里用到的是write系统调用,操作系统会负责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出去。
  • 发送给客户端: 服务端Linux系统将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网卡,网卡通过底层的通信协议将数据发送给目标客户端。


这篇关于(未完)【JAVA高并发-2】高并发IO的底层原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