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用久了会卡顿

2022/2/26 6:26:32

本文主要是介绍为什么手机用久了会卡顿,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摩尔定律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18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要买计算机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有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他的IT产品也是如此。IT行业也就成了传统行业,没有什么发展了。

事实上,在2011年之前的20年里,世界上的个人电脑销量在持续增长。2012年之后,虽然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电脑的销量开始下降,但是据英特尔的财报显示,使用英特尔x86处理器的服务器销量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而微软也在扩大基于Windows的企业级软件市场。 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主动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大家熟知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过去的30多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10年前快了100倍,软件的运行速度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而且,过去整个视窗操作系统的大小不过十几兆字节,现在则要几千兆字节,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与其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台10年前的计算机能装多少应用程序,现在的也不过装这么多,尽管硬盘的容量增加了1000倍。

更糟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连上网也成问题。当然,吃掉用户计算机性能的不仅是微软公司一家,而是所有的软件公司。而10年前买得起的车却照样可以跑。这种现象,乍一看像是微软等公司在和大家作对。实际上,盖茨本人和其他厂商也不想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搞得这么大。

据李开复介绍,从本意上,盖茨等人也希望把软件做快做小。盖茨自己就多次说,他过去搞的BASIC只有几十KB,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就要几百兆,一定可以优化。当然,我们知道微软现在的.NET比20年多前的BASIC功能要强得多,但是否强了一万倍,恐怕没有人会这么认为。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20多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

我们知道,当年的BASIC解释器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否则在早期的IBM PC上根本运行不了。但是,要求软件工程师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而且写出来的程序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也无法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功能。

今天,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开发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时间,编程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执行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Java就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30多年前的C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就在所难免。

虽然用户很是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举个例子,到2005上半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美满电子科技公司(Marvell)和希捷(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20%到40%。

2005年底,微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 Vista终于上市了,当然微软自己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2006年年初扭转了颓势,惠普和戴尔也同时得到增长。2006年,这3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涨。

接下来,不出大家意外,又轮到硬盘、内存和其他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开始复苏了。Vista相比之前的Windows XP,也许多提供了20%的功能,但是它的内存使用几乎要翻两番,CPU使用要翻一番,这样,除非是新机器,否则无法运行Vista。由于Vista实在太慢,加上没有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好处,很多用户选择了使用原来的Windows XP。

但是很快的,微软和其他软件开发商逐渐减少对XP系统的支持,这样就逼着用户更新机器。2009年,微软又发布了Windows 7。而在中国以外的国家,Windows XP几乎见不到了,2009年底,全世界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更新PC的周期。这一年,又是微软、惠普、几家外设公司,以及Marvell等外设芯片厂商业绩亮丽的一年。

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PC整机厂商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

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预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对用户来讲,现在买一台能用的计算机和10年前买一台当时能用的计算机,花出去的钱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中国制造”促使计算机降价,还会因为通货膨胀在绝对价格上略有提高。当然,微软和其他软件开发商在吃掉大部分硬件提升好处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会给用户带来一些新东西。因此,人们把这个时期的PC产业的格局描述成WinTel,即Windows加上Intel。

如果说在美国,始于30多年前的信息革命是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那么在亚洲,主流则是手机和移动通信。今天的手机处理器一般都有两个部件,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一个与PC处理器类似的通用处理器(CPU)。

今天,一部中档手机的计算性能,已经超过了5年前的个人电脑,而且还按照摩尔定律预计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在手机行业,到2008年还没有一家类似微软的通用操作系统公司存在,但是手机制造商自己、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软的作用。它们在提供新的但越来越消耗资源的服务,使得用户不得不几年更新一次手机。

到2008年后,全球手机和移动通信的格局又几乎回到了当年的WinTel格局。Google的Android渐渐起到了当年微软Windows的作用,而高通、博通和Marvell这一大两小的基于ARM的手机芯片公司起到了当年英特尔和AMD的作用。也许这个格局可以描述成And-Arm。Google的Android、苹果的iOS和诺基亚的Symbian(不再继续开发)等扮演类似Windows的角色,这里以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ndroid作为代表。

如果说上一次PC的产业链从操作系统,到芯片,再到个人电脑还是自然形成的,那么这一次,Google干脆主动将手机产业链整合起来,搞了一个Android联盟,在这里面除了Android操作系统和上述芯片厂商,还有主要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先是被Google收购,后被联想收购)、三星、索尼爱立信及HTC。

从PC到手机,安迪-比尔定律照样适用。2008年底上市的HTC第一代Android手机G1,主频只有528MHz,2010年初HTC为Google制造的Nexus One超薄手机主频达到了1GHz,即1000MHz,不到18个月速度基本上翻了一番,但是同时,G1已经慢得很不好用了。到2011年,三星公司的Galaxy手机已经采用1.5GHz的双核CPU,仅仅一年时间速度又提高了一倍,而价格和一年前的Nexus One相当 。

在从2011年到2015年的4年里,受到移动智能设备的冲击,个人电脑的销售不景气,软件厂商在PC上更新旧软件和开发新软件的动力就不足,也就是说在这个产业链中,“比尔”不复存在了。

在人们通常的想象中,软件更新速度放慢之后,处理器还是按照原来的速度进步,个人电脑的速度应该感觉快很多才对,但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我们感觉今天的电脑和几年前还是一样快。

其实对比2015年和2011年销售的电脑处理器的指标,就会发现其性能大约四年才提高了一倍,远远没有达到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这并非是英特尔做不到,事实上它在服务器的处理器上做到了,这仅仅是因为个人电脑性能的提升压力减小后,英特尔在内部不再重视个人电脑处理器性能的提升,而将工作的重点转到了服务器的处理器上。

因此,没有了看似魔鬼的“比尔”,“安迪”这个天使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同时期由于手机出货量增长迅猛,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手机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不仅达到了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更是远远超出同期电脑芯片性能增长的速度。这也从另一个市场说明了安迪-比尔定律对硬件性能提升的促进作用。

今天,如果哪个用户还在使用三年前的手机,可能已经无法很流畅地使用腾讯的微信,因此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更换手机。

就这样,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



这篇关于为什么手机用久了会卡顿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