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底层数据结构

2022/8/23 2:52:50

本文主要是介绍Redis的底层数据结构,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SET name "xiaolincoding"
OK

> HSET person name "xiaolincoding" age 18
0

> RPUSH stu "xiaolin" "xiaomei"
(integer) 4

这些命令代表着:

  • 第一条命令:name 是一个字符串键,因为键的值是一个字符串对象;
  • 第二条命令:person 是一个哈希表键,因为键的值是一个包含两个键值对的哈希表对象;
  • 第三条命令:stu 是一个列表键,因为键的值是一个包含两个元素的列表对象;

链表结构设计

Redis 在 listNode 结构体基础上又封装了 list 这个数据结构,这样操作起来会更方便,链表结构如下:

typedef struct list {
    //链表头节点
    listNode *head;
    //链表尾节点
    listNode *tail;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dup)(void *ptr);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void *ptr);
    //节点值比较函数
    int (*match)(void *ptr, void *key);
    //链表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list;

list 结构为链表提供了链表头指针 head、链表尾节点 tail、链表节点数量 len、以及可以自定义实现的 dup、free、match 函数。

压缩列表结构设计

压缩列表是 Redis 为了节约内存而开发的,它是由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数据结构,有点类似于数组。

另外,压缩列表节点(entry)的构成如下:

压缩列表新增某个元素或修改某个元素时,如果空间不不够,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空间就需要重新分配。而当新插入的元素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后续元素的 prevlen 占用空间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连锁更新」问题,导致每个元素的空间都要重新分配,造成访问压缩列表性能的下降。

Redis 针对压缩列表在设计上的不足,在后来的版本中,新增设计了两种数据结构:quicklist(Redis 3.2 引入) 和 listpack(Redis 5.0 引入)。这两种数据结构的设计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保持压缩列表节省内存的优势,同时解决压缩列表的「连锁更新」的问题。

哈希表

Redis 采用了「链式哈希」来解决哈希冲突,在不扩容哈希表的前提下,将具有相同哈希值的数据串起来,形成链接起,以便这些数据在表中仍然可以被查询到。不过,链式哈希局限性也很明显,随着链表长度的增加,在查询这一位置上的数据的耗时就会增加,毕竟链表的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rehash,也就是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扩展。

随着数据逐步增多,触发了 rehash 操作,这个过程分为三步:

  • 给「哈希表 2」 分配空间,一般会比「哈希表 1」 大 2 倍;
  • 将「哈希表 1 」的数据迁移到「哈希表 2」 中;
  • 迁移完成后,「哈希表 1 」的空间会被释放,并把「哈希表 2」 设置为「哈希表 1」,然后在「哈希表 2」 新创建一个空白的哈希表,为下次 rehash 做准备。

渐进式 rehash 步骤如下:

  • 给「哈希表 2」 分配空间;
  • 在 rehash 进行期间,每次哈希表元素进行新增、删除、查找或者更新操作时,Redis 除了会执行对应的操作之外,还会顺序将「哈希表 1 」中索引位置上的所有 key-value 迁移到「哈希表 2」 上;
  • 随着处理客户端发起的哈希表操作请求数量越多,最终在某个时间点呢,会把「哈希表 1 」的所有 key-value 迁移到「哈希表 2」,从而完成 rehash 操作。

另外,在渐进式 rehash 进行期间,新增一个 key-value 时,会被保存到「哈希表 2 」里面,而「哈希表 1」 则不再进行任何添加操作,这样保证了「哈希表 1 」的 key-value 数量只会减少,随着 rehash 操作的完成,最终「哈希表 1 」就会变成空表。

rehash 触发条件

介绍了 rehash 那么多,还没说什么时情况下会触发 rehash 操作呢?

rehash 的触发条件跟负载因子(load factor)有关系。

触发 rehash 操作的条件,主要有两个:

  • 当负载因子大于等于 1 ,并且 Redis 没有在执行 bgsave 命令或者 bgrewiteaof 命令,也就是没有执行 RDB 快照或没有进行 AOF 重写的时候,就会进行 rehash 操作。
  • 当负载因子大于等于 5 时,此时说明哈希冲突非常严重了,不管有没有有在执行 RDB 快照或 AOF 重写,都会强制进行 rehash 操作。

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升级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要让一个数组同时保存 int16_t、int32_t、int64_t 类型的元素,最简单做法就是直接使用 int64_t 类型的数组。不过这样的话,当如果元素都是 int16_t 类型的,就会造成内存浪费的情况。

整数集合升级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向整数集合添加 int16_t 类型的元素,那么整数集合的底层实现就一直是用 int16_t 类型的数组,只有在我们要将 int32_t 类型或 int64_t 类型的元素添加到集合时,才会对数组进行升级操作。

因此,整数集合升级的好处是节省内存资源。

跳表结构设计(重点)

链表在查找元素的时候,因为需要逐一查找,所以查询效率非常低,时间复杂度是O(N),于是就出现了跳表。跳表是在链表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实现了一种「多层」的有序链表,这样的好处是能快读定位数据底层数据结构:

可以看到,这个查找过程就是在多个层级上跳来跳去,最后定位到元素。当数据量很大时,跳表的查找复杂度就是 O(logN)。(ps: 非常重要)

跨度实际上是为了计算这个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具体怎么做的呢?因为跳表中的节点都是按序排列的,那么计算某个节点排位的时候,从头节点到该结点的查询路径上,将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

跳表的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最理想的比例是 2:1,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具体的做法是,跳表在创建节点时候,会生成范围为[0-1]的一个随机数,如果这个随机数小于 0.25(相当于概率 25%),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然后继续生成下一个随机数,直到随机数的结果大于 0.25 结束,最终确定该节点的层数。

quicklist

其实 quicklist 就是「双向链表 + 压缩列表」组合,因为一个 quicklist 就是一个链表,而链表中的每个元素又是一个压缩列表。

quicklist 解决办法,通过控制每个链表节点中的压缩列表的大小或者元素个数,来规避连锁更新的问题。因为压缩列表元素越少或越小,连锁更新带来的影响就越小,从而提供了更好的访问性能。

listpack

listpack 采用了压缩列表的很多优秀的设计,比如还是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紧凑地保存数据,并且为了节省内存的开销,listpack 节点会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保存不同大小的数据。listpack 没有压缩列表中记录前一个节点长度的字段了,listpack 只记录当前节点的长度,当我们向 listpack 加入一个新元素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长度字段的变化,从而避免了压缩列表的连锁更新问题。

摘抄自 xiaolincoding.com 的网站,仅供个人学习



这篇关于Redis的底层数据结构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