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别轻视任何技术,也永远别轻视自己

2021/6/10 10:26:43

本文主要是介绍永远别轻视任何技术,也永远别轻视自己,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一,永远敬畏技术,坚持不懈,持续深耕

当自己想写技术文章的时候,我很快就想到了 Python 技术。

毕竟,我平时几乎天天和 Python 打交道。安装、爬虫、数据分析、私教「一对一教学」,从操作到原理从来没有放下过,按理来说,写一些技术文章应该不是问题。

于是,我很快构建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故事大纲,写出了各节的标题,觉得不用太长,就能写清楚。刚开始写前几篇的时候,还没有涉及很高级的语法或代码的解读,感觉一切可控,该说原理说原理,该讲故事讲故事。

可是,真的到了后面硬核的进阶内容部分,我发现,写起来和想起来完全是两码事。

我个人特别喜欢读优秀的开源软件代码,从中可以学习原理。我一度认为,只要是给我代码看,我还能搞不定原理?毕竟自己原来也跟过内核代码的流程,写技术文章按说应该驾轻就熟。但是我发现,Python 技术的变化超出我的想象,我自己也迷失在代码的汪洋大海里面了……

源码的分析,特别像走迷宫通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房间,左看右看也就这么多内容了,刚刚欣喜一把,就会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门,打开以后很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房间。最终,就算通了关,你也无法保证你能够看到整个全貌。这不由得让我对 Python 这门语言更加敬畏,也对技术更加敬畏。

任何一个开源软件,以当前的快速迭代速度,如果三年没碰,肯定面目全非;五年没碰,你就当自己不懂就行了。所以,对于开源软件,千万不要当下能用就好,完全不管原理。那些面试官问你开源软件背后的机制,这不是故意刁难,也不是 “面试造航母,上班拧螺丝” ,因为在大规模复杂场景下,无论如何重视基座的稳定,都是不过分的。

永远敬畏技术,别轻视技术,你轻视它。它就会静静地看着你,直到某一个时刻给你当头一棒,而且,这一刻来得越晚,这一棒就会打得越狠,打得你爬不起来。

在工作中,当架构的系统因为长期忽略技术被 “打倒” 的时候,很多人期盼有一个电视里面的老中医,哪怕你一生都不爱惜身体,他也能一副药妙手回春。其实世界上哪有风清扬,令狐冲走投无路,被他指点几招就能秒杀田伯光,做技术要像郭靖练习功夫,先练个十八年马步,再一掌一掌地劈下去。

第二,对自己狠一点,发现还是有潜力可挖

写技术文章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很庆幸,自己还是咬着牙坚持到现在。我不敢保证一篇文章一定是最全面的,也不敢保证里面的一定毫无错漏,但是我敢说,每一文章的论述都是有佐证和凭据的。因为除了看代码,我还看了大量的参考书。我在云盘里专门建立了一个单独的文件夹,里面放了我平时写文章的参考资料,方便随时随地查询。

有的时候,弄清楚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就像打开迷宫中一扇门,里面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片草原,需要看几本书才能搞定。那怎么办呢?不服就干呗!

于是,磕磕绊绊,坚持写到了现在。当我再次打开那个文件夹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看了这么多书买了那么多视频和资源。

现在如果你问我,技术文章这么多人在写,这么多人都在讲,你现在开始写还有啥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做啥“原创”的事情。你也同样可以选择其他技术博主的文章,然后对照着自己去解读最新的代码。你自己想想,觉得哪个选择更好呢?

很多读者私信说,学习技术非常吃力,难以坚持下去。我想说的是,别轻言放弃,逼自己一把,就像我逼自己咬牙写文章一样,你会发现自己潜力无穷。

当然,“逼”自己,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果你基础比较好,你可以在上下班路上听一听,作为复习巩固。对于真正解析流程和数据结构的那些技术,建议你还是坐下来拿着笔边记边读;对于里面的程序,还有课后练习,也不要偷懒,建议你全部做一下,才会有上手的感觉。

一遍看不懂,那就多看几遍。我这里推荐一种方式,你可以先从头到尾看一遍,看到总结的部分,将总结的图拿出来,每一节都打印成一张纸,对着流程从头再看一遍,最后把这些纸订成一个手册,这样就会好很多。

每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这类技术,也就那几个知识点,啃下来这些就能掌握这类技术,也不算难吧?

你看,我都逼了自己一把,激发出来了一点潜力,写完了这么久的文章,你要不要也逼自己一把呢?加油啊,愿我们能一起每日精进!

 



这篇关于永远别轻视任何技术,也永远别轻视自己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