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算法及其golang实现

2021/7/15 14:08:29

本文主要是介绍雪花算法及其golang实现,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什么是雪花算法

雪花算法的含义及用途

分布式结构中,常要求服务器集群内保持唯一id。如果在单个机器上实现唯一id,非常简单。但是在高并发集群中实现,则可能会出现id冲突的问题。雪花算法(SnowFlake)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算法思想

雪花算法是Twitter开源的分布式唯一id生成算法。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一个64bit的长整型作为唯一id,长整型中包含毫秒级时间戳,机器编号,机器内序号。

唯一id的组成

64个bit中,第一位的bit是不使用的。因为id的类型是长整型,如果第一位为1,则值为复数。所以第一位默认为0。后面的41位为时间戳,表示当前的时间,最小单位为毫秒。再后面十位表示机器编号。最后12位是序列号。
举例:
0|11111011110000001111000011110110101010110|0101110010|110011011110
该id中:

  1. 第一位固定为0,无实际意义。
  2. 2-42位表示当前系统时间,单位为毫秒。
  3. 43-44为表示机器的编号。共10位。也就是该集群中最多有2的10次方也就是1024台机器。如果集群中的机器数量超过的该数,则需要调整各个字段的宽度。
  4. 最后12位为单机序列号,用来表示id生成服务在当前这一毫秒内生成的不同的id。12位二进制数能表示的最大正整数为4096。也就是说雪化算法能容纳的最大并发量为每毫秒4096条请求,换算成秒是每秒409.6万次请求。若实际并发数量超过这一值,则超过了雪花算法的容纳范围,需要考虑拓宽id的长度等。

SnowFlake的golang实现

func genSnowFlake(machineId int, datacenterId int) int {
        // 如果想让时间戳范围更长,也可以减去一个日期
    curTimeStamp := time.Now().UnixNano() / 1000000

    if cur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 2的12次方 -1 = 4095,每毫秒可产生4095个ID
        if sn > 4095 {
            time.Sleep(time.Millisecond)
            curTimeStamp = time.Now().UnixNano() / 1000000
            sn = 0
        }
    } else {
        sn = 0
    }
    sn++
    lastTimeStamp = curTimeStamp
        // 应为时间戳后面有22位,所以向左移动22位
    curTimeStamp = curTimeStamp << 22
    machineId = machineId << 17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12
        // 通过与运算把各个部位连接在一起
    return int(curTimeStamp) | machineId | datacenterId | sn
}


这篇关于雪花算法及其golang实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